本期资讯高度聚焦海上无人系统的发展与应用。从无人艇、无人机到无人潜航器,智能化、自主化、集群化成为核心趋势。乌克兰冲突中无人艇的成功运用,以及美军对无人作战体系的持续投入,均表明无人系统正从辅助角色转变为海战核心力量。相关技术如人工智能、自主导航、跨域协同等成为研发热点,旨在构建低成本、高效率的非对称作战能力。
为应对全球"双碳"目标,航运业正加速向绿色环保转型。LNG双燃料动力船成为市场主流,各大船厂订单饱满。同时,光伏能源、生物燃料、电力推进等新技术不断涌现,瓦锡兰、ABB等行业巨头纷纷推出旨在提升燃油效率、降低排放的解决方案。这些技术革新不仅推动了船舶设计的迭代,也为航运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与全球智慧。
期刊专利记录显示,科研领域对船舶推进技术的优化进入深水区。研究重点集中在螺旋桨、吊舱、喷水推进器等核心部件的水动力性能提升和减振降噪。通过引入端板、仿生结构和新材料等创新设计,旨在提升推进效率并降低能耗。此外,针对特种船舶(如极地船)和无人平台的推进系统研究也日益深入,反映出行业对高效、安静、可靠推进技术的需求。
6月19日,新时代造船的两艘油船——158000吨级的0315881#油船和为EPS船东建造的155500吨双燃料动力油船0315813#,顺利从3#船坞下水。这两艘船均代表了现代油船建造的高标准。
Berg Propulsion首席技术官撰文分析拖轮行业的电气化趋势。受法规和可持续发展目标驱动,行业正从传统柴油机械拖轮转向混合动力及全电力配置,这要求从设计到运营全面重新思考推进系统。
瓦锡兰将为ONE Maestro号集装箱船提供Fit4Power激进降额改装套件,通过优化主机功率输出,预计平均降低13%的燃油消耗,每年减少约4000吨二氧化碳排放,并延长船舶CII合规期。
瓦锡兰将为在美国旧金山湾区运营的三艘全电池驱动的高速渡轮提供完整的电力推进系统。这些零排放船舶将是美国首批全电动高速渡轮,标志着美国渡轮行业向零排放推进技术的重大转型。
5月22日,新时代造船为船东MSC订制的10艘8100箱LNG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中的第10艘成功命名为"MSC BENIN"号并完成交付。该型船总长260米,载重吨超10万吨,是绿色航运的代表作。
5月15日,全国最大光伏能源+LNG双燃料汽车船"远海口"轮在广州南沙首航。该船集成三重绿色技术,配备光伏系统年发电量41万度,是全球首艘完全满足中国船级社新能源汽车运输安全指南的船舶。
在第三届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大会上,中船集团旗下七一一所的"船用碳捕捉存储技术"与"深冷再液化装置"等项目,展现了在提升清洁能源转换效率方面的重大突破,为船舶领域低碳转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中远海运科技的"Hi-Dolphin 航运大模型"在2025数字中国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该模型是全球首个面向公众的航运大模型,基于国产开源框架和算力,积累了全球最专业的航运多模态语料库,推动航运业数字化转型。
为应对邮轮大型化趋势,布鲁沃尔(Brunvoll)推出其史上最大的隧道推进器FU135系列,单机功率高达4000-5100千瓦,配备3.5米可调螺距螺旋桨,将为三艘新型邮轮提供卓越的操纵性和能效。
ABB在中国自动化+数字化产业年会上斩获九项大奖,其为沪东中华18艘LNG运输船提供的永磁轴带发电机技术荣获"装备智造'新质'奖",该技术相比传统方案可节省高达4%的燃油成本,实现显著的增效节能降本。
本文将二维流动问题中的镜像法与升力面方法结合,建立了考虑桨毂作用的升力面理论设计方法。研究表明,该方法对水动力系数无明显影响,但能使压力分布更吻合设计目标,并降低外半径导边处载荷,有助于推迟空泡初生。
研究将端板螺旋桨应用于对转桨,分析其空化和推进性能。基于RANS和Schnerr-Sauer模型,发现端板的添加使对转桨具备更佳的抗空化性能,系柱状态下空化范围减小约59%,且在低进速下推进效率更高,适合低速潜航器应用。
利用ANSYS软件对大型吊舱推进器在直航和小舵角工况下的结构强度进行仿真分析。研究通过模拟实际工作中的水动力载荷,验证了吊舱推进器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并指出螺栓连接部位是应力集中的主要区域,对结构安全有较大影响。
受座头鲸鳍状肢启发,将凹凸结节应用于轮缘推进器设计优化。通过数值模拟发现,随边上的仿生结节可提高推进效率,最高比初始模型提升3.16%,且在桨叶根部进行仿生优化的效果优于叶梢附近。
针对具有参数不确定性的无人船系统,提出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轨迹跟踪控制策略。该方法结合反步法和数据驱动控制器,有效减轻了未知扰动的影响,仿真结果验证了其在无人船期望轨迹跟踪上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本研究在拖曳水池中对Velettrica SAIL-POD装置进行实验评估。该创新推进系统具备推进/再生双重功能,专为帆船设计。通过自动化程序确定其在不同工况下作为推进器或涡轮时的最佳配置,验证了其技术可行性与数字化工具的有效性。
研究提出一种通用的UUV噪声测量方法,并设计了借鉴座头鲸特征的仿生螺旋桨以降噪。实验结果显示,优化后的螺旋桨可显著降噪达6.67分贝。通过实验与数值模拟,阐明了其将大尺度涡流分解为低能小涡流的降噪机制,为开发高效低噪水下推进系统提供了理论与实验基础。
本文采用故障树分析(FTA)与贝叶斯网络(BN)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船用内燃机可靠性。通过识别关键故障模式并引入冗余设计,如冗余泵组和备用蓄电池,显著降低了外部泄漏(ELU)和启动失败(FTS)等故障的发生概率,为提升系统可靠性提供了有效框架。
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聚合物共混物的防污防腐船用涂料。通过将聚二甲基硅氧烷与纳米添加剂(如纳米铜、氧化锌)引入环氧树脂基体,显著提升了涂料的疏水性、机械稳定性和耐腐蚀性。地中海浸泡试验表明,该涂层表现出优异的防污性能。
采用海冰环向裂纹法模拟极地船回转破冰过程,分析船-冰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与冰载荷特性。结果表明,船首区域是回转破冰场景下的关键区域,承受了更高概率和幅值的冰载荷。研究成果可为极地船舶抗冰结构设计提供载荷输入参考。
本季度主要竞争对手动态分析及技术路线对比
近期瓦锡兰主要在三大技术有突破性进展:
行业竞争焦点已从单一设备性能转向"减碳技术+全生命周期服务"整合能力。瓦锡兰通过技术商业化(氨燃料、CCS)、业务架构优化和资本手段(股权激励、回购)巩固领导地位,但机构投资者持股波动提示需关注技术投入与短期回报的平衡风险。未来竞争将更依赖生态协同与新兴市场渗透能力。
南高精近期技术突破集中在三大领域:
南高精通过大功率装备国产化(14400kW齿轮箱)、电动智能化技术布局和系统集成能力突破,加速推进船舶装备自主可控进程。其"技术+服务"市场策略在高端船型领域成效显著,但未来需应对电动推进市场化加速和智能化技术迭代的双重挑战。国产替代战略虽带来增长空间,也可能引发更激烈的价格竞争,技术合作(如MAN等欧洲客户)将成为国际市场份额提升的关键。
近期肖特尔主要在以下三大领域有重大突破:
SCHOTTEL近期表现尤为突出:
行业竞争向"绿色化+专业化"双轨发展,SCHOTTEL凭借技术先发优势和军工/特种船舶布局暂居领先,但亚洲厂商在成本与电动化领域的突破可能重塑格局。未来两月需关注氢燃料推进研发进展及新兴市场招标动态。
零碳燃料技术竞赛白热化,MAN凭借先发优势占据主导,但欧盟产学研模式和中国本土化合作可能催生新竞争者。移动电站、海上风电等新兴场景将加剧市场分层,技术服务能力或成下一竞争焦点。
Berg通过电气化技术迭代与材料革新构筑竞争壁垒,其"北欧研发+中国制造"模式有效对接全球绿色船舶需求。核心风险在于:中国合作伙伴的技术吸收可能削弱知识产权优势;氨/甲醇燃料基础设施滞后制约双燃料船舶推广;碳价波动影响零碳材料经济性。未来需平衡技术输出与自主创新,同时加强燃料基础设施生态协同。
近期技术突破聚焦三大领域:
行业头部企业正通过技术迭代(能效提升+大型化)和生态合作构建护城河。Brunvoll凭借定制化能力与全周期服务优势,在高端船舶推进器市场形成显著领先,其订单与技术突破将倒逼竞争对手加速CRP等创新研发。未来竞争核心在于大型化适配能力与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的深度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