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详细梳理了以色列空军在对伊朗打击行动中可能使用的各类空对地武器,包括“哈姆”反辐射导弹、Rocks空射弹道导弹、“黛利拉”巡飞弹及多种制导炸弹。文章分析了这些武器的性能、射程与战斗部威力,并评估了其在摧毁伊朗国防工业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潜力,同时指出完全摧毁伊朗地下核设施的局限性。
本文全面解析了以色列空军的组织编制、员额、基地部署及其在对伊朗打击行动中的核心空中力量。文章详细介绍了F-15、F-16I“风暴”和F-35I“强大”等主力战斗机、加油机以及G550系列预警与侦察机的性能特点与作战角色,评估了以色列空军在远程奔袭任务中的整体能力。
报告主张美国国防部需进行继1947年和1986年后的第三次重大改革(“国防部3.0”),以适应数字时代的全球作战环境。文章分析了当前基于地理划分的指挥体系在应对跨区域、多领域混合威胁时的不足,并提出五项核心改革建议,旨在重塑美军的组织、授权和资助方式,从而更有效地管理战略竞争和赢得未来战争。
本文探讨了后冷战时代水面舰艇设计的演变趋势。文章指出,新一代水面舰艇普遍呈现出尺寸增大、功能多样化的特点,这源于多任务需求、新装备集成、模块化设计实践及船员居住条件改善。同时,在动力系统方面,混合机电与全电推进正成为主流,而作战系统也向着更高效的一体化和分布式架构发展。
文章深入探讨了美国国防预算中兵力规模、现代化与战备状态三者间的核心权衡关系。作者认为这三个要素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并分析了各军种在当前预算限制下面临的挑战和决策倾向,指出在未来资源受限的情况下,战备状态可能被优先考虑,而部队必须学会以更少的资源应对更多挑战。
文章强调在未来的印太冲突中,后勤保障将是关键的竞争领域。作者提出了“有争议的后勤三位一体”概念,即多域后勤、岸上联合后勤(JLOTS)和复杂的城市濒海战场。报告认为,必须将这三个要素作为一个整体框架来理解和规划,才能有效维持在该地区的军事行动。
文章聚焦美国MQ-9“死神”无人机在印太地区海上作战角色的转型。通过“死神之烟”等演习,MQ-9正加速适应远程海上侦察、监视乃至反舰和反潜任务。文章详细介绍了其新整合的FINN侦察吊舱、SkyTower II通信中继等技术,并探讨了短距起降(STOL)能力对未来分布式作战的战略意义。
一位荷兰军官指出,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力量设计”框架下面临濒海作战能力差距,尤其是在维持、火力和情报方面。文章建议,为有效实施内线部队概念,海军陆战队需发展专门的水面作战要素(SCE),整合低信号机动平台、建制反舰与防空系统及专用情报收集船只,以应对高对抗环境下的挑战。
报道了俄罗斯11711型改进方案首舰“弗拉基米尔·安德烈耶夫”号的下水仪式。该舰相比基本型在尺寸和排水量上均有提升,将加入太平洋舰队。文章还披露了俄罗斯海军的后续计划,即可能订购多达10艘此类登陆舰,以增强其登陆作战和物资运输能力,第三艘舰预计年内铺设龙骨。
文章通过对比分析日本和韩国独特的潜艇制造战略,为美国潜艇工业基础的重振提供启示。日本模式以稳定的生产节奏和提前退役维持舰队现代化为特点,而韩国则通过引进外国设计、分阶段国产化和大力发展出口取得了成功。文章建议美国借鉴这些经验,以满足未来舰队需求、稳定生产并通过出口分摊成本。
本文汇集了多条关于无人海上系统的最新动态。重点介绍了Kraken科技集团新建的制造工厂已全面运营,年产能超500套无人艇,其K3 SCOUT和K4 MANTA等平台将支持多样化海上任务。此外,还报道了英国海军接收AI无人扫雷系统、法国测试DriX H8无人艇等前沿进展。
美国海军陆战队为推进“力量设计2030”计划,已选定澳大利亚Birdon公司研制和建造新型中型辅助登陆艇(ASC-M)。该艇长约45米,能运输54吨物资,将作为试验平台,用于演练新的登陆作战概念。此项目是陆战队更新其登陆舰队的过渡方案,首艇预计于今年夏季铺设龙骨。
本文对比了中美两国在海上无人装备领域的开发现状。美国海军正致力于打造由“海上猎人”等无人艇和“虎鲸”等无人潜航器组成的混合舰队。而中国则在发展“海翼”水下滑翔机等装备的同时,推出了如“珠海云”号等独特的无人系统母船,旨在通过集群化和自主化提升其海上综合作战能力。
韩国海军宣布调整其CVX轻型航母计划,转向发展以搭载战斗、侦察及自杀式无人机为核心的多功能指挥舰(无人机母舰)。此举旨在应对无人化、智能化海战趋势,并降低对美国F-35B等高端装备的依赖。尽管面临通信、调度等技术挑战,该计划反映了韩国在寻求国防自主和构建非对称作战能力方面的战略转变。
报告全面评估了2025年俄罗斯海基核力量的现状,详细介绍了其由“德尔塔IV”级和“北风之神”级组成的弹道导弹核潜艇部队,以及“波塞冬”核鱼雷和“亚森-M”级攻击核潜艇等非战略核武器平台。文章分析了这些力量的部署情况、技术特点和未来发展计划,指出了其在维护俄罗斯战略威慑中的核心地位。
文章披露了乌克兰安全局近期使用无人潜航器袭击克里米亚大桥的细节。据分析,此次袭击可能动用了在英国协助下研制的“马里契卡”或“托洛卡”无人潜航器,携带了大量炸药。尽管俄方声称袭击未对桥梁主体造成实质性损伤,但该事件凸显了无人潜航器在非对称作战中的新威胁。
本文深入剖析了2017年菲律宾马拉维战役的全过程,从叛乱分子渗透、军事突袭到最终的城市清理。文章详细描述了菲律宾武装部队(AFP)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如何运用“硬实力”与“软实力”,包括其制定的SLICE进攻战术、与伊斯兰国(IS-P)的信息战对抗,以及在战斗中吸取的关于城市作战、后勤维持和军民协调的宝贵经验教训。
针对美国在北极地区破冰能力不足的现状,总统特朗普宣布计划启动大规模造船计划,未来将订购多达48艘新型破冰船。文章分析了美国海岸警卫队当前仅有少数老旧破冰船的窘境,并探讨了实施此宏大计划将面临的项目开发、资金筹措和生产能力等挑战,旨在增强美国在高纬度地区的战略存在。
文章为应对2027年及未来的战争形态,提出了指导美国陆军转型的五项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强调:无人机将成为机动战的主要工具;战场将出现极端高强度的战斗区域;传统的大规模兵力集结将面临严重威胁;领导力发展需适应分散作战;以及必须重新评估和管理作战风险。
乌克兰国防情报局(GUR)公布了其Magura-7无人水面舰艇的新型号,该艇搭载了两枚AIM-9“响尾蛇”空对空导弹,据称已成功用于击落俄罗斯战机。这一创新展示了无人艇在防空领域的潜力,通过低成本平台实现了非对称作战。文章还介绍了Magura-7的最新规格,包括其航程、载荷和控制系统。
本文汇集了多则无人舰船的最新发展动态。核心内容是美国DARPA的“无人值守舰船”(NOMARS)项目原型“Defiant”号下水,这艘全无人战舰设计上完全不考虑人员需求,可搭载模块化导弹发射系统。此外,还介绍了乌克兰推出的新型Katran无人攻击艇以及美海军陆战队测试的自主隐蔽后勤艇。
本文介绍了英国皇家海军新型自主实验船“帕特里克·布莱克特号”在推动无人作战技术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该船作为NavyX团队的专用平台,通过参与“REPMUS 2024”等国际演习,成功测试了无人水面舰艇(USV)、无人潜航器(UUV)的远程控制与协同作战能力,并验证了量子导航等前沿技术,为未来海军作战模式转型奠定了基础。
本文汇集了多项无人系统与智能化海上技术的前沿动态。重点包括:MARTAC与Sealartec联合推出可在四级海况下自主布放回收无人艇的ALARS系统;通用动力公司正为美军开发下一代潜艇与无人潜航器的先进推进技术;帕兰蒂尔与Saildrone合作,利用AI强化海上情报能力;以及Saronic公司计划建造自主化船厂以扩大无人舰队生产。
本文通过对比“可畏”号护卫舰与“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探讨了大型航母在隐身设计上面临的挑战。文章分析了斜角甲板、舷侧升降机等结构对雷达反射截面的影响,并介绍了法国“戴高乐”号、美国福特级和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在隐身技术上的不同尝试和权衡,强调隐身设计需与作战功能达成平衡,避免过度牺牲核心作战能力。
美国海军高层在国会听证会上指出,当前海军面临“哥伦比亚”级战略核潜艇和“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项目严重延误的困境。海军部长费兰将整顿核潜艇计划列为首要任务,表示将通过改革合同模式、加强工业基础投资来解决造船业产能不足、工人技能断层及供应链不畅等问题,以确保关键的舰船建造项目重回正轨。
文章通过分析开源数据指出,朝鲜自2023年8月以来可能已向俄罗斯提供了高达580万发炮弹,占俄军同期总消耗量的近40%。这批援助显著缓解了俄军的“弹药饥荒”,使其能够维持高强度的炮火攻击,并在阿夫迪夫卡等关键战役中取得优势。报告认为,朝鲜的弹药供应已成为影响俄乌冲突走向的关键因素。
美国海军陆战队首次公开展示了其新型AIM-174B远程空对空导弹。该导弹基于“标准-6”(SM-6)舰空导弹重新设计,射程超过200海里,旨在对抗远程防空系统保护下的高价值空中目标,如预警机。此次展示表明该导弹已在部署于印太地区的第五航母战斗群中形成作战能力,显著提升了美海军的远程空战实力。
本文介绍了美国Regent Craft公司为海军陆战队研制的“副王蛱蝶”地效飞行器。该飞行器结合了地效飞行与水翼船的优点,能够高速、低空飞行,无需专用基础设施。在成功完成原型机试验后,海军陆战队已与其签订进一步的试验合同,计划利用其快速、便捷的特点,提升在未来作战中人员和物资的远程投送能力。
本文汇集了多款反无人机系统的最新动态。核心报道了美菲“肩并肩”2025演习中,美军首次在印太地区测试了“间接火力防护能力-高功率微波”(IFPC-HPM)和“固定站点低、慢、小无人机系统综合失效系统”(FS-LIDS)。此外,还介绍了俄罗斯“马林”微型自杀无人艇、伊朗无人机航母以及美国“虎鲸”无人潜航器等新型无人作战装备的发展情况。
本文系统梳理了海上无人系统(无人机、无人艇、无人潜航器)跨域集群的发展现状、挑战与关键技术。文章指出,跨域集群通过异构平台功能互补,能极大提升海洋环境下的作业能力,但面临着集群感知、组网传输和协同控制三大难题。报告深入探讨了任务规划、信息交互、编队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文章对美国“福特”号航母的先进技术与现实问题进行了剖析。一方面,详细介绍了其电磁弹射系统、先进雷达、新型阻拦系统等创新技术及其带来的作战效能提升。另一方面,也揭示了该航母在服役初期面临的电磁阻拦索故障、升降机工作不力、动力装置损坏等一系列问题,对其宣称的强大、高效与安全性提出了质疑。
本文对比分析了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军事实力,特别是在核力量、空军、海军及陆军方面的现状。尽管印度在国防预算和军队员额上占优,但双方均拥有核武器形成战略威慑。文章详细列举了两国在弹道导弹、战斗机、主要舰艇及坦克等方面的装备数量和型号,并指出在常规冲突中,无人机的运用可能成为巴基斯坦制衡印度的非对称优势。
文章介绍了美国DARPA的“自由斗士”地效飞行器验证机项目,该项目旨在开发一种能廉价、远距离运输大量物资和人员的新型装备。这种飞行器结合了飞机和船只的优点,能在地效作用下高速飞行,无需传统跑道。在未来太平洋冲突中,它能为美军提供一种规避传统海空威胁、支持分布式作战的全新后勤保障方式。
本文介绍了拉脱维亚Origin Robotics公司推出的Blaze无人机拦截器,旨在以低成本高效应对日益严峻的无人机威胁。Blaze采用独特的“tailsitter”构型,融合固定翼与多旋翼优点,实现了垂直起降和高速飞行。其模块化设计和“以低制高”的成本优势,使其在应对无人机蜂群攻击时具有重要战略价值,有望重塑现代防空体系。
本文概述了美国各军种(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空军、太空军)当前的发展趋势与面临的挑战。文章指出,各军种都在积极推进装备现代化和作战概念革新,如陆军的“接触转型”、海军的舰队扩充计划、海军陆战队的“力量设计”升级以及空军的六代机研发。然而,所有军种都普遍面临预算削减、项目延期和人员招募等现实困难。
本文盘点了2024年北约各成员国海军的重大发展动态。在全球安全局势紧张的背景下,各国海军纷纷加快现代化进程,包括采购新型舰艇、升级武器系统和发展无人作战能力。内容涵盖了荷兰、比利时、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等多个国家在护卫舰、潜艇、破冰船、航母及无人系统等领域的最新计划与进展。
印度与法国正式签署采购26架“阵风M”舰载战斗机的政府间协议,总价值约72亿美元。这批战机将部署于印度“维克兰特”号航母,旨在替换问题频出的米格-29K。此举使印度成为法国之外首个“阵风M”海外用户,并计划通过技术转让,在印度本土实现国产武器的集成以及相关航空技术的维护、维修与大修。
一位法国海军上校撰文指出,在高强度冲突环境下,后勤保障将成为决定性的脆弱环节。文章认为,欧洲海军在过去30年规模缩减,必须共同应对“竞争性后勤”挑战。作者建议通过加强联合训练、发展前沿基地网络、投资集体维持能力等方式,提升在后勤受扰或被拒止情况下的持续作战能力,确保海上行动的自由与效能。
美国通用原子公司宣布与瑞典萨博公司合作,为MQ-9B无人机集成萨博的空战预警传感器套件。该套件将整合于一个吊舱中,赋予MQ-9B早期预警、远程探测和多目标跟踪能力,计划于2026年首飞。此举旨在为无法负担专用预警机的国家提供一种更经济的空战预警解决方案,以有效应对巡航导弹和无人机蜂群等新威胁。
美国海军部在完成45天试运行后,正加速推广其企业级生成式AI工具DoN GPT的测试。该工具部署在海军Flank Speed云平台上,可处理大量非密敏感信息,旨在通过快速生成解决方案来提升文书编写和战略规划效率,缓解因裁员带来的人力压力。未来Beta测试将探索模拟攻击与智能推理等更深层次的应用。
根据2026财年预算文件,美国防部计划将研发、试验与鉴定(RDT&E)预算提升至1790亿美元,较上一财年增长377亿美元。其中,空军的F-47隐身战斗机和太空军的“金穹”防御计划成为预算投入的大赢家,而海军的F/A-XX六代机项目则面临资金削减。各军种预算分配分别为:空军622亿,太空军290亿,海/陆战队257亿,陆军154亿。
日本防卫省计划参照美国国防科学委员会的模式,成立一个名为“防卫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新机构。该委员会将由人工智能、太空、网络等前沿技术领域的15名专家组成,旨在听取专家意见以指导军事技术研究,从而提升日本的整体防卫能力。首次会议预计于6月中旬举行。
美国海军授予BAE系统公司一份价值3000万美元的合同,以升级其AN/APX-123A(V)通用应答器(CXP),旨在增强多平台的敌我识别(IFF)能力,防止友军误伤。此次升级将采用开放式系统架构,通过软件更新即可满足未来的网络和加密需求,无需更换硬件,从而显著降低成本和风险,并提升作战人员的态势感知能力。
在近期的“人工智能+博览会”上,美军各军种高层探讨了技术变革与军队转型。陆军强调加速商用技术转化;空军聚焦于F-47战机、有人-无人协同及AI应用;海军致力于振兴造船业,发展混合舰队和激光/微波武器;海军陆战队推动“兵力设计”计划;太空军则计划成立“未来司令部”以评估未来作战环境。
本期动态追踪涵盖了全球大模型技术在军事及民用领域的最新进展。军事应用方面,英国开展了史上最大规模的跨域AI试验,美军则寻求AI提升海上作战中心的指控能力。技术研发上,谷歌发布了医疗、手语等垂直领域Gemma模型,DeepSeek与腾讯也相继开源新模型。此外,报告还涉及AI数据安全指南、模型自主行为及行业标准等重要议题。
英军近期完成了史上最大规模的跨域人工智能军事试验“寂静冬季-3”。此次试验汇集了英、美、澳三国及行业专家,动用14艘舰艇、多型飞机和装甲车,旨在测试AI算法在提升陆海空多域作战效能中的作用。试验重点检验了AI系统在高压对抗场景下的目标自动识别、数据融合和指挥决策支持能力,标志着英国在推动AI技术从研发向实战转化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北约科学技术组织发布《2024科技亮点》报告,概述了其在量子技术、人工智能、下一代通信、海上力量、自主技术及太空优势等关键领域的400多个研发项目进展。报告强调,北约正通过尖端科技创新维持技术优势,加速数字化转型,并利用自主系统和多域作战概念来加强联盟的威慑与防御能力。
美国陆军未来司令部近期在列纳德伍德堡组织了“机动支援与防护一体化实验”,实地测试了14项新兴作战技术。测试内容聚焦于机器人破障、地形塑造、无人系统控制等关键能力,涵盖无人机、无人船、自动驾驶和电磁作战等多个应用场景。此次军民融合的实战导向测试旨在评估新兴技术在战场上的适应性和作战潜力,加速技术向实战转化。
美通用原子公司与奥特拉海事公司合作,为MQ-9B“海上卫士”无人机成功集成了小型化声呐技术,旨在变革潜艇探测方式。通过搭载小型化声呐浮标和紧凑型声学接收器,“海上卫士”将具备先进的反潜作战能力,从单一的海上监视平台升级为水下作战多面手。这项创新将极大拓展无人机的任务范围,并预计于今年晚些时候进行实地演示。
美国安杜里尔公司近日公开了其为美空军“协同作战飞机”(CCA)项目研发的“狂怒”人工智能无人僚机。该机具备隐身特性,集成“晶格”AI系统,能与未来六代机协同作战,先于有人机发现并攻击目标。目前“狂怒”已通过关键设计评审并进入实机测试阶段,预计列装后将获得“YFQ-44A”的制式编号。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计划为中俄主导的国际月球科研站(ILRS)建设一座核动力电站,以解决月夜期间长达14天的持续电力供应问题。该电站将借鉴其成熟的核电站技术及卫星核动力装置经验。同时,俄罗斯还在研发“宙斯”核动力太空拖船,用于未来的深空探测任务,该项目预计在2036年前完成建设。
美国海军近日发布信息征询书,寻求一款小型长航时战术无人机系统,用于海上态势感知和搜救。该无人机需具备至少48小时续航、大雨环境飞行能力,并采用电驱动、模块化与开放架构。其核心任务包括广域监视、目标识别跟踪及全动态视频实时处理,显示了海军对增强无人化、长航时海上监控能力的迫切需求。
美国海军中将约翰尼·沃尔夫透露,新型海基核巡航导弹(SLCM-N)预计将于2034年交付。该项目在过去一年重点确定了武器系统架构,涵盖导弹、火控、发射、平台集成等10个子系统的开发。在拟定的150亿美元《国防和解法案》中,有24亿美元将专门用于该导弹及其弹头的研制,旨在为美军提供可靠的二次核反击能力。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发布了“护航盾”项目公告,旨在开发一种半自主无人艇系统,用于保护货船免受敌方无人艇等海上威胁。该项目要求系统采用模块化架构,配备被动/低探测传感器和红外制导火箭弹等武器,并能实现无需改装被护船只的经济高效护航方案,以应对关键航道的安全挑战。
在美国太空军与NASA的联合支持下,6个军事实验载荷已抵达国际空间站,将开展为期一年的在轨实验。这些载荷涵盖了中子辐射探测、天基高速成像、边缘计算与机器学习算法测试、太空天气监测等多个领域,旨在为太空军发展关键能力,如太空态势感知、导弹防御和航天器防护等提供技术验证与数据支持。
文章通过分析俄乌黑海冲突,探讨了无人系统对未来海战的深刻影响。乌克兰作为一个海军力量相对薄弱的国家,创新性地运用无人艇、无人机和反舰导弹等不对称手段,成功挑战了俄罗斯黑海舰队的制海权,造成其重大损失并迫使其后撤。这一战例凸显了在特定地理环境下,低成本无人系统在拒止大型海军、实施“豪猪战略”方面的巨大潜力。
美国国防部计划在2026财年大幅增加新技术研发、测试与评估(RDT&E)的支出,其中无人系统是重点领域。预算亮点包括为空军协作作战飞机(CCA)项目提供7.89亿美元,为大型无人潜航器提供1.85亿美元。此外,预算还涵盖了海军MQ-25无人加油机、陆军反无人机系统以及各类小型无人机项目,显示出美军正全面加速无人化作战能力的建设。
本文探讨了智能化战争形态下无人作战体系杀伤链的深刻变革。文章指出,未来杀伤链将呈现广域分布、聚链成网、敏捷聚优和智能增效四大趋势。通过分析提速增效、动态组网、智能敏捷三种运用模式,揭示了以人工智能和网络信息体系为核心的杀伤网,如何通过功能解耦和资源动态配置,实现作战效能的倍增和决策优势的获取。
本文全面分析了无人机在现代智能化战场中的多功能作用。从远程奔袭敌方战略纵深,到近距离猎杀坦克、无人艇乃至空中战机,无人机已成为一种集侦察、打击、电子战于一体的全方位作战平台。文章通过俄乌冲突等实例,展示了无人机如何通过低成本、高隐蔽性和多样化战术,深刻改变了传统战争的攻防模式。
本文介绍了光纤无人机这一特殊装备。为应对强电磁干扰环境,光纤无人机采用光导纤维进行数据传输,具备极高的抗干扰能力和信号保密性,使其能抵近高价值目标执行“破窗”式打击。然而,其身后拖曳的光纤也带来了航程有限、机动性受限等弱点,并催生了如激光烧灼、刀片切割等针对性反制措施。
在近期的美菲“卡曼达”9联合演习中,美海军陆战队在菲律宾巴坦群岛演练了利用“远征舰船拦截系统”(NMESIS)实施海上打击的完整流程。演习通过快速空运部署无人导弹发射车,并整合P-8A巡逻机等海空情监侦资源,成功构建了跨域协同的联合杀伤网,验证了美军在第一岛链实施分布式、快速反应远征打击的能力。
本文介绍了美国BlueHalo公司为陆军“下一代反无人机系统”计划研发的“自由鹰-1”(FE1)低成本导弹。该导弹旨在以约3.7万美元的单价高效应对大型无人机和巡飞弹威胁,其采用双推力固体发动机、增强破片战斗部和模块化发射系统,可灵活部署于车辆、舰艇或固定阵地,标志着美军防空作战范式向“效费比优先”转型。
本文综述了水下机器人自主操作技术的发展现状、机遇与挑战。文章指出,尽管该技术在海洋工程、科考等领域潜力巨大,但受限于水下恶劣的感知环境、复杂的动态扰动及先验知识匮乏等因素,其发展水平仍滞后于陆上与空间机器人。未来突破方向包括集群协同操作、提升智能化水平、发展海底常驻技术以及推动作业工具接口标准化。
本文详细梳理了美国陆军当前部署的16种主流反无人机技术装备。内容涵盖了从综合性的“固定式低慢小无人机综合防御系统”(FS-LIDS)到机动式的M-LIDS,从“郊狼”拦截弹等动能硬杀伤武器到高能激光(HEL)等定向能武器,再到“无人机克星”等手持式电子战设备。文章全面展示了美陆军为应对不同类型无人机威胁而构建的多层次、多样化防御体系。
报告深入分析了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大规模使用“见证者”系列无人机的饱和攻击战略。通过低成本、高损耗的无人机持续对乌克兰基础设施和防空系统施加压力,俄罗斯实现了“以量换质”的消耗战逻辑。文章探讨了该系列无人机的技术特点、发射模式,并分析了乌克兰及其盟国可能采取的包括部署新型反制武器、远程打击供应链等在内的应对措施。
据证实,以色列在近期的中东冲突中,首次在实战中使用了其新型“铁束”激光防空系统,并成功击落了真主党的无人机。该系统作为“铁穹”的补充,利用高功率激光以极低的单次发射成本(约2.5-3.5美元)摧毁火箭弹、迫击炮和无人机等目标,旨在以经济高效的方式应对大规模饱和攻击,标志着激光武器在防空领域的应用迈出了关键一步。
本期军情周报汇总了美军近期多项重要动态。美国空军成功试射一枚“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以检验其核威慑力量的战备状态。太空军则启动市场调研,寻求商业化的近地轨道传感技术。同时,美菲联合海上演习首次纳入海岸警卫队,并在巴丹岛部署了“远征舰艇拦截系统”(NMESIS),旨在提升在太平洋地区的联合应对能力。
在日本国际防务展上,三菱重工与日本采办、技术与后勤局(ATLA)联合展示了一款新型人工智能无人水面艇(USV)。该艇定位为多用途作战支援平台,集成了先进的人工智能、模块化有效载荷和持续连接能力。其可重构后甲板能容纳海对空或海对地导弹等多种任务模块,旨在通过高度自主化和网络化提升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作战效能。
美国空军近日展示了一架F-15E“攻击鹰”战机的新型武器配置,通过挂载多个七联装70毫米APKWS II激光制导火箭弹吊舱,使其具备了强大的反无人机能力。这种配置使F-15E能同时携带多达42枚火箭弹和8枚传统空空导弹,将其转变为一架高效、低成本的“武器库飞机”,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无人机和巡航导弹威胁。
文章探讨了西方国家为应对日益增长的廉价无人机威胁而开发的低成本动能反制措施。报告分析了包括基于无人机的拦截器(如MARSS集团的拦截机、美国的“走鹃-M”)和低成本地对空导弹(如L3Harris的“吸血鬼”系统)在内的多种技术方案。文章强调,在评估这些系统时,必须权衡采购成本与单次交战成本,以实现可持续的防御效能。
日本三菱重工与采办、技术和后勤局(ATLA)正合作开发一款新型人工智能无人水面舰艇(USV),旨在实现多用途作战支援。该无人艇将集成先进的自主技术、模块化武器载荷(如海对空/地导弹)和持续网络连接能力,通过与舰队中其他无人平台协同作战,提升日本海上自卫队在反舰、防空及打击行动中的效能。预计2027年进行海上试验。
德国赫尔辛公司推出了一套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新型水下监视网络,其核心是Lura人工智能工具和SG-1 Fathom无人潜航器集群。该系统利用大规模声学模型,能够高精度、快速地检测和分类潜艇、船只等水下威胁。Fathom无人潜航器可一次性部署数百架并持续巡逻长达三个月,旨在为北海、波罗的海等关键海域提供持久、高效的水下态势感知能力。
报告探讨了师属旅级部队中小型无人机(SUAS)在电子战(EW)和频谱管理(SM)领域的应用挑战与解决方案。报告指出,随着无人机在军事行动中日益普及,其对射频频谱的依赖也带来了新的脆弱性。文章建议,美陆军需调整条令和政策,采用更动态的频谱管理方法,并加强对各级领导者和操作员的培训,以充分发挥小型无人机在电子攻击、支援和军事欺骗中的潜力。
文章探讨了美国海军为应对成本高昂、人员短缺和工业基础有限等挑战,而日益转向无人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路径。通过推广无人平台,海军旨在实现“分布式杀伤力”,降低对少数高价值有人平台的依赖。文章构想了两种变革性方案:一是装备全无人机队的有人驾驶航母,二是完全无人化的护卫舰级水面舰艇,逐步实现人机协同的未来舰队形态。
美国通用原子公司(GA-ASI)近日展示了其“灰鹰”短距起降(STOL)无人机在反无人机(C-UAS)作战中的能力。测试中,该无人机使用“地狱火”导弹和APKWS II制导火箭弹成功攻击了目标无人机。同时,公司还在为MQ-9B无人机开发短距起降套件,旨在使其具备航母起降能力,从而扩展其在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体系中的应用,包括舰队防御和反潜作战。
为提升在对抗环境下的后勤保障能力,美国海军陆战队近期在日本冲绳等地测试了一款名为“自主低剖面艇”(ALPV)的新型无人补给艇。该艇设计灵感源自贩毒集团的半潜式快艇,具备低可探测性和长航程(2000海里)的特点,可运载5吨物资。此举旨在为前沿部署的濒海作战部队提供隐蔽、可靠的补给,确保在常规海空补给线受威胁时的持续作战能力。
鉴于无人装备在俄乌冲突中的重要作用,俄罗斯海军正加速组建专门的无人装备部队(团级),计划全面部署于各大舰队。这些部队将综合运用“奥兰”、“前哨”等中远程无人机和各类无人艇,执行侦察、打击、水域控制及反水雷等多元化任务。此举旨在构建高效的“空-海-陆”三位一体无人作战体系,推动俄海军向智能化、无人化深度转型。
美国航空环境公司推出了名为“红龙”的新一代巡飞弹,专为在高威胁、弱信号环境下执行单向攻击、电子战和ISR任务而设计。该巡飞弹具备自主飞行和“人在回路”能力,采用模块化设计,可集成多种任务载荷。其低成本和可快速量产的特点,使其成为应对现代战场多样化威胁的灵活高效解决方案。
本文介绍了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满足美军“联合全域指挥控制”(CJADC2)需求而打造的“5G军用统一网络方案”。该方案通过与微软、英特尔等多家公司合作,集成了开放架构、软件定义网络和5G非地面网络等先进技术,旨在为美军提供一个异构互联、全域覆盖、安全可靠的高效通信网络,并已在多次演习中得到验证。
文章深入分析了美国空军在任务式指挥理念下,向“集中指挥-分布控制-分散执行”框架的转型。通过下放指挥控制流程(C2 Process)权限,美空军旨在构建更具韧性和敏捷性的作战体系。本文详细解读了C2流程的四个核心活动(规划、准备、执行、评估)以及支撑这一变革的组织架构、控制节点和关键技术,如远征空军特遣部队(AETF)和先进战斗管理系统(ABMS)。
本文探讨了光保真技术(Li-Fi)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潜力。Li-Fi利用可见光进行高速数据传输,具备高带宽、高安全性(光信号不穿墙)和抗电磁干扰的独特优势。文章分析了其在军事指挥中心、舰艇环境、应急救灾和量子网络等场景的应用前景,同时也指出了其在视距通信、传输范围和硬件兼容性等方面面临的技术挑战。
本文分析了全球定位系统(GPS)当前面临的干扰与欺骗威胁,并梳理了美国正在采取的多种应对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升级GPS卫星(如GPS III/IIIF)以增强M码的抗干扰能力,开发“盲干扰信号抑制”(BLISS)等接收机技术,以及探索如NTS-3先锋计划、低轨卫星星座(如星链)、磁导航和视觉辅助惯性导航等替代性PNT(定位、导航和授时)方案,旨在构建更具弹性的导航体系。
截至2025年5月,中船集团武汉船机公司的舵机订单数量同比增长181%,提前完成了时间和任务“双过半”的目标。该批舵机主要配套市场主流的集装箱船、原油船等船型,具有技术先进、集成度高、安全可靠的特点。公司正积极推进产品标准化、模块化和智能化升级,以适应现代船舶的绿色智能规范,引领行业发展。
重庆港寸滩国际邮轮母港的核心港机设备主体结构已全面完成安装,为后续调试和整体投用奠定了基础。该项目创新性地构建了全球首个垂直升降式港机系统,旨在通过智能港机集群,帮助旅客实现“登船如登机”的高效体验。此举不仅是传统货运码头向现代化客运码头转型的重要一步,也开创了港口客运装备智能化的新范式。
中船集团武汉船机参建的中铁建大桥局“铁建大桥起2”1300吨全回转起重船已顺利交付。该船主起重机在固定尾吊工况下起重能力达1300吨,全回转工况下为1000吨,其A字架具备快速放倒功能,极大提高了船舶的通航效率。该船可用于桥梁预制结构件安装、钢管桩插打等多种大型海上施工作业。
为应对2025年显著增长的克令吊生产任务,中船集团武汉船机正全力以赴保生产、保交付。公司通过制定精细到天的作业日计划,强化跨部门统筹协调,并开展劳动竞赛以激发生产积极性,确保从塔身加工到整机联调的各环节高效推进,以高质量完成全年生产任务。
国内首个船海学科教育专有大模型“兴海”大模型近日在国家高教智慧教育平台上线。该模型由哈尔滨工程大学与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多家单位共建,深度融合行业知识与人工智能,涵盖3万多个知识点、近5000型船舶试验数据,旨在为学生、教师和行业用户提供从课程学习、虚拟仿真实践到智能设计的“一站式”教育服务。
央视近日罕见披露了我国第一代洲际战略弹道导弹“东风-5”的核心参数,引发广泛关注。文章回顾了45年前“580”任务中“东风-5”的成功发射,并揭示了其背后“718”工程的远洋测量船队与江南造船厂的深厚渊源。作为工程主力厂,江南造船承担了“远望1”号、“远望2”号等多艘关键任务船的建造,为我国航天事业提供了坚实支撑。
由中国船舶集团七〇八所设计、芜湖造船厂为中国科学院建造的“十四五”科教基础设施深远海实验船已正式开工。作为国内首艘静音型深远海声学装备试验船,该船具备全球航行能力,其“静音、敏捷布放、体系化验证”三大核心能力将填补我国在深海水声物理研究、智能水下探测等领域的空白,为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提供战略支撑。
中船黄埔文冲联合中船贸易与江苏远洋成功签订了4+2艘“鸿鹄”1900TEU集装箱船的建造合同。该型船是黄埔文冲自主研发的“鸿鹄”系列代表产品,在装箱能力、油耗性能等方面具有显著市场竞争力,能满足多条国际航线要求。目前该系列船型已累计获得36艘订单,此次签约标志着其在国内市场的进一步突破。
英国政府发布最新《战略防务评估》报告,宣布将大幅增加国防开支,并提出宏大的核潜艇建造计划。报告要求建造12艘新型SSN-AUKUS攻击核潜艇,并继续推进4艘“无畏”级战略核潜艇项目,总数达16艘。为实现此目标,英国将对核潜艇造船厂和反应堆制造基地进行投资以提升产能,并将现代化核威慑作为“国家事业”加以推进。
韩国浦项制铁集团与HD现代重工近日签署谅解备忘录,将联合研发高锰钢在海军舰艇上的应用。高锰钢具有优异的低温性能、耐磨性、耐腐蚀性及非磁性特点,相较传统钢材强度更高。双方计划将这种新材料应用于布雷舰、扫雷舰和无人水面舰艇等新一代舰艇的建造,以提升其生存能力和性能。
海南省近日发布《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行动方案(2025—2027年)》,计划投入350亿元财政资金,旨在通过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重大科研项目和推广绿色技术,打造深海科技创新策源地。行动方案明确,将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制造和深海科技服务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